北京公意智库咨询中心
首页关于我们研究领域研究团队专家观点研究成果新闻动态数政时代联系我们
首页 >> 专家观点 >> 冯楚军: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冯楚军: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2009-08-24 20:45:14 | 公意智库

——2007十大改革新闻与地方探索评选结果述评

   由《中国改革》杂志社发起举办的“2007改革新闻与探索”评选活动结束了。以公众评选的方式,请改革的各个利益攸关方----官员、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公众来对2007年一年改革领域出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探索来进行评价,是对改革方式的一种有益创新,而且透过评选结果,我们也能观察到改革决策与公众关注之间的切合程度,观察到地方改革探索对全局改革的预示意义,观察到改革的目前进程和未来走向。

 社会体制改革是2007年改革的重头戏

  “2007年10大改革新闻”中,4条与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关,“2007年十大改革探索”中,也有5条与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关。这样的结果说明,无论从中央改革政策的侧重方向、地方改革的探索路径,还是社会各界对改革进程的主观感知来看,社会领域的改革都是2007年全年改革的重中之重。这既可以看成是中共16届6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在2007年改革部署上的具体体现,也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改革战略在2007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改革的决策者和利益攸关者都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而把更多的政策资源和关注力对准了社会体制改革。以前有学者提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可能存在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阶段,2007年的改革实践验证了这样的判断。  从具体分析来看,2007年的社会体制改革主要沿着3个方向展开:

  第一个是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方向。

  9条社会类改革新闻与探索中,4条与这个方向有关,涉及到住房、就业、医疗、城市交通4大领域。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在提供这些基本公共物品方面,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强调过多,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发挥强调过少,导致“住房难、上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叠加出现。现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的正式出台、《就业促进法》的颁行以及医疗改革方案的将要正式出台,都是中央政府在呼应社会需求,积极履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职责的积极信号。至于北京市2007年的城市公交改革,采取了降低公交票价、公交用地优先、建设公交换乘枢纽等措施,实质含义是城市交通方面的财政支出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策略开始向普惠普通市民的方向倾斜。可以说,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普遍加大了利用公共政策手段调整社会阶层利益分配的力度,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开始关注公民基本的社会权利维护。  第二个是涉及“三农”问题的社会结构调整方向。

  9条社会类改革新闻与探索中,3条与这个方向有关,分别是“成都、重庆成为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一个都不能少”和“浙江义乌市总工会尝试社会化维权模式:农民工也是工人”。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经济结构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再有多大的经济成就,改革也只是在“进行中”而到不了“完成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把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公民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17大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从城市居民扩散到农民,是一个真正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工程,目前的步子虽然不大,毕竟已经启动。可以想象,今后几年的10大改革新闻和探索评选中会出现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个是涉及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方向。

  9条社会类改革新闻与探索中,2条与这个方向有关。广东商会、行业协会遵循“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的“五自”原则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不再需要“主管单位”。这个改革探索的制度含义在于,通过弱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直接管辖关系,将社会自组织的权利交与社会组织。至于浙江省瑞安市进行的三位一体综合农协探索,表面意义是通过整合信用合作、供销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的资源、组织与功能,打通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这两个相互分割的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制度含义则是为稳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造条件,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逐步削平部门利益集团,借助农协向农民释放资源与权利,落实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有5个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事件入选“2007年10大改革新闻”和“2007年十大改革探索”。其中,“《物权法》正式生效”位居10大改革新闻之首。这正呼应了出台之前围绕《物权法》的多方利益博弈和网上网下的大讨论。“《反垄断法》终于出台”也呼应了社会各界对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满和削减“特殊利益集团”的社会需求。这两部基础性法律,一个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起点,一个涉及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在改革进行了30年后才迟迟推出,其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之深、涉及的利益问题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在改革的深水区能获得这样的标志性成果,我们不得不说2007年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的一年。

  同时入选“2007年10大改革新闻”的还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好字优先’”和“国企不分红的时代走向终结”。从前几年说的“又快又好”转为2006年的“又好又快”、又到当下的“好字优先”,一字之差,意味深远。我们认为,“好字优先”的经济发展方针,不能简单解读成对当前物价上涨偏快现象的一个临时性调整措施,而应该看成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目前阶段以后必然要启动的一个新的、长期性的发展策略。在能源压力、资源环境压力、国际贸易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经济增长的方向追求质量而不再只是数量,是明智选择也是不得不为。《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提出要收取部分中央一级企业2007年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这既是近些年国企效益普遍提升的结果,也是“央企吃肉,全社会喝粥”的国企传统分红体制的彻底终结,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价值的回归。“成都‘邛崃模式’:农民分享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入选了“2007十大改革探索”。实际上,许多观察者认为,成渝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最大看点也是农村集体土地改革这样一个事关国家体制和改革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希望地方上的探索和试点能寻求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政治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稳妥前行

  2个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事件入选“2007年10大改革新闻”。其中,“十七大布局未来5年的综合改革”是当然之选。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表达权”、“党内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表述预示了中央的布局轮廓,也体现了中央积极稳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意图。“万钢、陈竺入阁中央政府”也是2007年改革领域的一个热门事件,民主党派人士事隔35年后再次担任正职部长,表明中央政府人员构成的阶层代表性在扩大,也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事实上是在党内、社会上和基层多个角度同时推进。

  涉及政府行政改革的改革探索有4个。第一是“深圳事业单位改革:去行政化”。不难臆测,就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服务功能而言,更象企业的事业单位会比更象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更多地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第二是“重庆开门立法:立法环节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政府法制办公室与重庆大学等单位签订了六个立法项目的委托起草协议,禁止与立法项目有直接明显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参与立法过程。这样的改革措施对消除“国家利益部门化”无疑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是能否做到位,能否坚持下去,尤其是立法的结果—法规---能否超越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就要留待人们的继续观察了。第三是、“无锡医疗卫生体制管办分离改革:既当了裁判,就不再当运动员”。在我们看来,公营事业实行“管办分离”是改革的方向,在医疗以外的其他领域,以及无锡以外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这样的改革尝试,社会公众既然把无锡案例选为“2007十大改革探索”,祝愿无锡的尝试能提供一份比其他地方更为满意的答案。第四是、“陕西黄陵法院法官制‘去行政化’:法官拥有独立审判权”。通过建立法官室,构建以主审法官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内部解决从以行政管理为中心到以法官和审判工作为中心的体制和理念转换。毫无疑问,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司法独立于行政,黄陵法院的探索是先从内部做起,在内部实现审判工作与行政管理的必要切割,这样的路径选择有很大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司法领域的改革者们持续关注。

  “2007改革新闻与探索”评选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对2007年一年改革成就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可以预期,这些改革的制度成果在2008年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社会效应,。我们也相信,“2008改革新闻与探索”评选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改革新闻和改革探索,因为我们相信,改革依然年轻,依然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业。

   (原载:2009年第一期《中国改革》杂志)

©北京公意智库咨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803099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90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