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知识社区是指立足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需求,汇聚学习氛围、研发环境和生活韵味,融合科技园区及居民社区功能的社区。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新加坡纬壹科学城及国内的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等许多成功的科技园区等都把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知识社区作为争夺知识型人才、抢占科技创新资源的制胜法宝。
中新广州知识城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北部,规划面积为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成为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互联互通之后,第四个中新合作示范项目,并于2018年11月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2022年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都提出要建设国际化知识社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共同打造的国际知识创新平台,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目标,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知识社区,在匹配国内外知识型人才的生产生活需求、营造知识型社区的空间与制度环境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
1、打造国际化知识社区需要把握知识型人才的共性需求
国际化知识社区的创建需要立足国内外知识型人才需求。根据《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科技类行业从业人员有如下特征:年龄结构持续年轻化,2018 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仅为 36.8 岁;高学历化趋势明显,本科和硕士在人才队伍组成中占较高比例;工作压力大,生活幸福感偏低,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新广州知识城经过国际比较和实证调研,将国际化知识型人才的共性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生活舒适度和便捷性的要求较高。收入基本维持在中等以上水平,对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由于大城市的通勤交通压力,大部分产业园从业者通勤时间较长,期待便利的通勤交通条件,因此,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优美的景观环境、高品质的建筑空间和园区便捷的城市交通关联系统,对吸引高技术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第二,受教育程度高,个性化、创造性思维活跃。知识城未来人才构成基本上是从事高新科技类工作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工作内容对创新产出的要求极高,因此,此类人群往往需要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能力。他们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一些人甚至采取弹性工作制,解放了工作时间对生活的限制,工作与各类生活休闲活动紧密交织。他们视野广阔,勇于尝试,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对空间形式的创新改良也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认可度。同时,他们更注重精神世界建设,希望在工作环境中能获得安全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
第三,激烈的竞争,高强的工作压力。知识型人才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内容以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为主,且高新科技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互动频繁,人员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往往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强度,这就要求知识社区能够提供较为舒适的办公空间和优美开阔的室内外景观系统,便于减轻工作压力,纾解疲劳感和不良工作情绪。
第四,交往交流的要求。知识型人才的办公模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需要安静独立的环境,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思考,并可通过现代通讯设备和发达的互联网系统进行虚拟的信息流动,另外一种,则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可能是非正式的交流也有可能是正式的工作交流场景,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往往可以更高效地促进信息接收和创新成果的产生,这就需要知识社区能够提供满足和促进使用者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空间,通过面对面的信息碰撞,激发创新灵感,获得信息和知识积累,形成积极的合作交往氛围。
第五,充分的技术支持。由于高新科技产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相关从业人员需不断学习,知识社区需考虑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平台,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的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功能,满足企业智库的更新需要。
2、打造国际化知识社区需要做优四大环境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的目标,中新广州知识城从一开始就抓住吸引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创新人才两大核心问题,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制度供给、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坚持高端定位、高端规划、高位策动,着力做优城市环境、产业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区环境。
以高品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优国际化知识社区的城市环境。一是构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基本建成“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交通路网,打造30分钟通达市中心区、机场、高铁站、港口,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二是建设高水平的城市配套。集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泰和、皇家丽、南方医院等国内外高水平医疗资源;引入广州实验中学、广州市二中会元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新加坡经验建设了城南邻里中心、第二邻里中心。构建城区15分钟、村(居)地区30分钟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围绕打造国际化绿色智慧新城区,高标准建设智慧交通、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以全球顶尖的知识型产业集聚为重点,做优国际化知识社区的产业环境。经过十年发展,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经济加速崛起,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年翻番,集成电路产业全面量产12寸晶圆,正在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滤波器基本形成全产业链生态,达产产值将超700亿元,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新城建”产业与示范基地,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吸引国内外顶尖知识型人才提供了产业载体。
以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为重点,做优国际化知识社区的制度环境。中新广州知识城围绕国际人才自由港定位,通过构建全国首个“一核双驱多点”的人才赋能体系,以“高层次人才”和“高精尖项目”为驱动,重磅推出“海外尖端人才八条”“国际人才自由港十条”等专项政策,创建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建立全国首个立足于新加坡及欧洲国家的海外引才网络,打造国家级博士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帮助海内外人才“一站式”触及区域人才、政策、金融、上下游及公共资源。
以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圈为重点,做优国际化知识社区的社区环境。中新广州知识城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片区”打造国际化知识社区的核心,建设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圈,运用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通过水网、绿网、路网加强街区之间、建筑之间的联通,并植入咖啡馆、音乐吧、小广场等现代交流功能,营造一个远离混凝土束缚、促进自由交流的宜人社区环境。其中,将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打造成为城市核心、生态绿心和市民活动中心,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滨水社区。枫下片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共享实验室、技术及管理培训、公共图书馆、创业风投等产业服务设施,以及与产业空间紧密结合的共享休闲空间,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型社区。新龙片区建设综合性服务中心,打造高端商务商业区,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3、推动国际化知识社区向纵深发展
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国际化知识社区打造方面的精心谋划和系统推进带来了可喜的成效。目前,通过直接和间接引进,吸引了钟南山、张伯礼、施一公、赵宇亮、王晓东等战略科学家超100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超1300人,居大湾区前列。伴随知识型人才不断集聚的,是科创资源、知识型企业的不断涌入,是区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才是第一资源”“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国际化知识社区的实践中再次得到验证。
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化知识社区,下一步中新广州知识城应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国际化知识社区向纵深发展。
探索建立鼓励国际人才参与的国际化社区治理体系。国际化知识社区治理与传统中国知识社区治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际知识社区治理始终被置于跨文化环境之下,因而如何做好社区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交流是国际知识社区涉外治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一,鼓励国际人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与治理。基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吸纳国际人才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充分掌握和了解国际人才的文化特色和实质需求,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管理,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第二,提供涉外服务。成立涉外服务站,配备具备多国语言沟通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为外籍居民提供咨询签证事务、住宿登记、涉外法律、政策咨询等帮助,畅通国际人才办事渠道,创建入住登记、咨询指导、沟通交流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第三,举办中外文化交融的社区活动。注重向居民输送多元文化,既包括国学、琴棋书画、昆曲等传统文化,也包括音乐会、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深化中外居民交流搭建平台。提供各类办公、服务和活动场所,设置中英双语标识标牌和导向图,为国际人才提供有效引导,营造中外居民可参与、可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
搭建畅通无阻的互联网络平台。国际知识型人才到国外就业与生活需要保持与母国的联系与关注,离不开畅通无阻的无线网络和线上交流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需要在不违反国内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突破一定限制,搭建适应外籍人才创新、沟通、交流、学习等需求的互联网络通道以及平台,为外籍人才快速适应知识城工作与生活环境提供便利。
加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化知识社区的传播。注重新媒体的使用,创办“国际化知识社区”多语种公众号,定期策划不同主题介绍中外文化、报道最新的涉外活动,为生活在社区的中外居民提供文化交流发声的公共平台。开设“外籍人才讲故事”专栏,专门报道外籍人才讲述在知识城创业、就业和生活的故事。加强与外籍人才自创的社群或者公益组织保持联系,不定期地共同举办交流活动或者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国际社区的联动,举办国际性赛事、会议、论坛、文化交流等活动,形成常规动作,进一步扩大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化知识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