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 北京 100081
摘要:以城乡差异为着眼点,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四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测度,并提出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之间被隔离,形成了现代发达的城市与传统落后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而且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如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一个地区要制定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就需要一套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有个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设置必须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并能全面反映城乡之间在空间、经济、社会、生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诸方面的特征和水平。应多角度、多方面选择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二,可行性原则。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全方位动态变化过程,既有可以量化的转变,又有无形的转变,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指标的选取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尽量选取既有可比性又可以量化的指标,便于比较和应用。
第三,以人为本原则。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为了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必须把群众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尊重民意,从增加就业和收入、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健全生活保障措施等方面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三、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确定
(一)指标体系构建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解决城乡居民的不同国民待遇问题,让农民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城乡之间的差异表现形式多样,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与人有关的差异,即城乡居民之间的直接差异,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二是与政府有关的差异,即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政策、政府财政投入等方面在城乡之间的不同,导致城乡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之间的差异;三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差异,如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值得说明的是,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同一化,允许城乡之间合理差异的存在。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并充分考虑城乡之间差异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这四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二)指标权重确定指标的赋权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1.构造判断矩阵。在专家咨询基础上,依据1-9标度法,将某一层要素相对于上层相关要素两两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获得判断矩阵。以目标层和准则层为例,根据专家的打分,构造出以下判断矩阵:
A=
2.单层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对特征向量做归一化处理,确定层次单排序权向量W,即AW=λmaxW;对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先计算各判断矩阵的临界指标CI,查取相应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而计算随机一致性CR。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应对其进行调整。其中:
;; (1-1)
表2 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
根据以上步骤和公式(1-1),运用MCE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表3 目标层对准则层的一致性判断表
所以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为:
即目标层B的评判要素B1、B2、B3、B4的权重分别为0.0550、0.1178、0.2634、0.5638。同理,计算子准则层C和指标层D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综合结果见表4。
表4 各层次指标权重
(三)确定综合评估模型
采用最大值归一法,将各指标的数值统一在0-1之间,得出各单项指标的评估值,根据各层指标的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综合评估模型,得出目标层的评估值以及综合评估值。
(1-2)
(1-3)
(1-4)
其中,Bi、Ci为第i个准则的评估分值;Wi为第i个准则的权重,gik为该指标的权重,A为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得分。
四、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北京为例
(一)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测算及评析
北京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数据也有定性数据,其中定量指标均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定性指标通过德尔菲法,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指标进行打分后进行量化。北京城乡一体化指标原始数据见表5。
表5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根据公式(1-2)、(1-3)、(1-4)进行评估,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层指标得分
计算结果介于0-1之间,根据评分将城乡一体化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等、及格、差等五个等级,分别对应1-0.9、0.9-0.8、0.8-0.7、0.7-0.6、0.6以下五个分数段。
从总体上来看,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程度总体较好,城乡交通、环卫、生活及信息设施等一体化趋势明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就业和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农村劳动力也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居民在物质、精神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逐渐缩小。
从准则层得分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是经济发展,其次是基础设施,再次是公共服务,最后是居民生活。由此可见,北京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沟域经济以及乡村旅游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并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和信息设施发展较快,与城区的差异较小。交通设施的得分较低,表明连接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公共服务方面,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方面得分较高,医疗卫生得分较低,这与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低有关;居民生活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城乡之间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较大有关。
从指标层得分可以看出,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之比、城乡每百户有线电视有用率之比、城乡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率之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得分较高,表明这这些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异较小。城乡每百户计算机拥有率之比、城乡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之比、城乡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比、城乡生均教育财政投入比、城乡万人警察比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之比等几个指标分值都较低,均在0.5以下,表明在这些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
(二)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从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得分可以看出,未来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北京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投入比例,缩小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发展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改善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状况,增强城乡之间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
参考文献
[1] 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伟、张士运.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评价定量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9(8)
[3]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其水平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0(6) |